美國行徑出於政治博弈需要
細看這次所謂警告,跟美國政府近年對中國推出的政策和指控相同,基本上沒有提出任何實質根據,只為惡意打擊香港的營商環境和金融市場,通過挑起事端施壓中國。
事實上,美國這些外交動作的背後動機,完全是為了跟中國的大國博弈需要。中國近年從國力到經濟實力、市場規模、工業水平等方面,都突飛猛進,例如中國已經是實質上的世界第一大市場、5G技術領跑者等,已威脅到美國的傳統霸權地位,使美國感到極大的政治壓力,因而展開了全方位的對抗——從經濟上的技術脫鈎、入口貨品關稅,到政治上的支持台灣民進黨當局推進分裂行徑、藉新疆勞工和少數民族問題誣衊中國,以及對香港的正常內部立法作惡意干擾。
商界繼續對香港有投資信心
對於這些,商界其實十分明白。在商言商,也解釋了為什麼美國不斷發出這類外交或商業表態,而效果卻始終不明顯。香港美國商會發表的回應聲明,肯定香港的關鍵國際商業樞紐功能,表態將繼續代表在港美商及各持份者,共同建設香港的未來。從這可見,外商對美國政府就香港的指控和制裁並不認同。
事實上,自《香港國安法》實施後至去年10月期間,流入港元體系的資金已超過3000億港元。2020年底,香港的基金管理資產淨值比前一年底增加約20%。過去一年,香港的新股集資額超過5000億港元,增加超過50%;香港銀行體系總存款額比對上一年增加5.6%。這足見商界繼續對香港有投資信心。
美政策擾亂正常國際商務活動
然而,美國政府鬥爭式的對外商務和外交政策,已經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國際商務活動。同時,由於政治不確定性的提高,投資美國的風險增大,也削弱了美國市場的吸引力。
2018年,美國國會通過《外商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》(FIRRMA)和《出口管制改革法案》(ECRA),外國投資委員會(CFIUS)的審核範圍被擴大,直接影響到外國投資者。
根據國際投資組織(OFII)的報告,2018年第二季度,美國外國直接投資(FDI)為負82億美元,這是自2015年初以來的首次,更是美國長時間FDI上升趨勢的拐點,而這下跌趨勢近幾年還整體持續。以2018年中國的對外投資為例,中國對歐洲的已完成外國直接投資為大約225億美元,對美國則為大約50億美元。中國對歐洲的投資已經是對美國的4倍多。美國市場由於美國的政治環境,不再是一個能夠對投資者提供足夠法律保障的投資目的地。
更甚者,國際商務秩序和活動也被帶來巨大的破壞和不確定性。例如發生過一些澳、加等地註冊的公司,以美國政策為理由,拒絕向中國籍的主要股東提供公司營運信息。試問這樣的一家公司還能如何運作?又有什麼樣的投資者願意向這些公司投資?
跨國大型企業不可能「為美棄中」
國際商業活動依賴於世界和平,國際交往對於正常商業活動非常重要。過去數十年,世界經濟受益於國際經貿,而總體來說蓬勃發展。而這背後,又是受益於二戰後由美國主導建立起的國際商貿規則。但是到了今天,美國政府卻因這些秩序孕育了中國的發展而謀求推倒,這是十分可惜的。美國政府的政策,正在破壞正常健康的國際商業運作,使企業面對極大的商業風險和政策不確定性。可是,任何一家跨國大型企業,都不可能光為了美國的政策和3億人口市場,而放棄快速成長的中國巨大商機和14億人口市場。商界渴望世界一體和秩序,不希望新冷戰,更不要被迫選邊站。
作者是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、基本法基金會會長
來源:商界不希望新冷戰(文:李浩然)明報新聞網
Comments